
為什么傳武練拳的人很多,練成的卻很少?
來源:趙天明
2020年07月06日
人瀏覽過
習練太極拳在質不在量,在精不在多。練拳當然要有動作,沒有動作就沒有拳,也沒有運動。所以學拳從動作開始,是完全必要的。但不能只停留在外形動作上,更不能滿足于學了多少套路,多少器械。練拳要下功夫,但功夫下在哪里,卻有很大的區(qū)別。
不少人把功夫下在多學動作上,一套還沒有打好,又學另一套;拳還沒打好,又學劍刀扇;學了這家,又學那家,不一而足。把精力全放在“量”上,功夫全下在“多”字上。但認真檢查起來,不用說“內功”,即是外形,也處處不合要領。打出拳來不是平擺浮擱,平淡無味,徒走形式,人稱“太極操”,就是直來直去,僵硬笨拙,完全體現(xiàn)不出太極拳的韻味與特色。
在這種“速成”過程中,還往往養(yǎng)成了許多錯誤的習慣動作,改正起來很困難。結果走了很大彎路,造成“消化不良”,不但影響了水平的提高,更降低了太極拳的健身效果,所以有人感慨地說,現(xiàn)在是“練拳的人多如牛毛,練成的人稀如麟角”。這是目前太極拳活動中的一大偏差,一大誤區(qū)。如何糾正這一偏差,走出這一誤區(qū)?
這就要改變練拳的努力方向,從一味追求數(shù)量,改變成重在提高質量;從在“多”字上下功夫,改變成在“精”字上下功夫,以提高動作的質量水平。
質與量是矛盾統(tǒng)一的關系,沒有量就沒有質;但量與質比較,更重要的是“質”。太極拳的高水平,主要表現(xiàn)在高質量上。太極拳的“質”,應該主要指“內功”。太極拳是內家拳,“在內不在外”。內功包括內意、內氣與內力。“意到,氣到,力到”。內意是條件,內氣是中心,內力是結果。三者結合產生“內勁”。習練太極拳有沒有“內勁”,內勁強弱,是衡量動作質量的主要標準,也是太極拳健身的基礎與技擊的動力。
“內功”的具體體現(xiàn)可分內外兩方面。從外觀看,有“內功”的動作會顯得十分渾厚、凝重、粘稠?!芭e按如有物,進退如有阻”。舉手投足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似乎四肢都用膠帶牽拉著,又像在泥水里打拳,相吸相系,每個動作似乎都要費很大的氣力才能完成。
這就是練拳人常說的“有東西”,即有豐富的內涵,充分體現(xiàn)動作的攻防含義。旁觀者看來,會感到味道濃厚,韻味無窮,既顯示太極拳的深厚功力,又顯示出豐厚的文化底蘊,極具藝術性與觀賞性,給人以美的享受。既使不會打拳的人,也會駐足觀看,贊嘆不已,其中許多人就是由觀賞練拳而被吸引到太極拳隊伍中來的。
有“內功”,更重要的體現(xiàn)是練拳人內在的感覺。主要有沉重感、膨脹感、麻熱感與舒適感。有了“內功”,身軀,特別是四肢,會感到十分沉重,抬不起來,放不下去。這是主要靠身體自重,所以說“在氣力不在體力,在重量不在力量”。全身又像充滿氣的氣球,每個部位都在向外膨脹,處處是勁。
練拳不在多而在精,每打一遍就要有一遍的體會,每練一天就要有一天的收獲,不是簡單的重復。功夫是一點點積累的,在“精”上多下功夫。動作是載體,是手段,無論在練習中打什么套路,推手以至技擊,都會是高質量、高水平的太極拳。
授權轉載自《中華武術》雜志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責任編輯:錦瑟
不少人把功夫下在多學動作上,一套還沒有打好,又學另一套;拳還沒打好,又學劍刀扇;學了這家,又學那家,不一而足。把精力全放在“量”上,功夫全下在“多”字上。但認真檢查起來,不用說“內功”,即是外形,也處處不合要領。打出拳來不是平擺浮擱,平淡無味,徒走形式,人稱“太極操”,就是直來直去,僵硬笨拙,完全體現(xiàn)不出太極拳的韻味與特色。
在這種“速成”過程中,還往往養(yǎng)成了許多錯誤的習慣動作,改正起來很困難。結果走了很大彎路,造成“消化不良”,不但影響了水平的提高,更降低了太極拳的健身效果,所以有人感慨地說,現(xiàn)在是“練拳的人多如牛毛,練成的人稀如麟角”。這是目前太極拳活動中的一大偏差,一大誤區(qū)。如何糾正這一偏差,走出這一誤區(qū)?
這就要改變練拳的努力方向,從一味追求數(shù)量,改變成重在提高質量;從在“多”字上下功夫,改變成在“精”字上下功夫,以提高動作的質量水平。
質與量是矛盾統(tǒng)一的關系,沒有量就沒有質;但量與質比較,更重要的是“質”。太極拳的高水平,主要表現(xiàn)在高質量上。太極拳的“質”,應該主要指“內功”。太極拳是內家拳,“在內不在外”。內功包括內意、內氣與內力。“意到,氣到,力到”。內意是條件,內氣是中心,內力是結果。三者結合產生“內勁”。習練太極拳有沒有“內勁”,內勁強弱,是衡量動作質量的主要標準,也是太極拳健身的基礎與技擊的動力。
“內功”的具體體現(xiàn)可分內外兩方面。從外觀看,有“內功”的動作會顯得十分渾厚、凝重、粘稠?!芭e按如有物,進退如有阻”。舉手投足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似乎四肢都用膠帶牽拉著,又像在泥水里打拳,相吸相系,每個動作似乎都要費很大的氣力才能完成。
這就是練拳人常說的“有東西”,即有豐富的內涵,充分體現(xiàn)動作的攻防含義。旁觀者看來,會感到味道濃厚,韻味無窮,既顯示太極拳的深厚功力,又顯示出豐厚的文化底蘊,極具藝術性與觀賞性,給人以美的享受。既使不會打拳的人,也會駐足觀看,贊嘆不已,其中許多人就是由觀賞練拳而被吸引到太極拳隊伍中來的。
有“內功”,更重要的體現(xiàn)是練拳人內在的感覺。主要有沉重感、膨脹感、麻熱感與舒適感。有了“內功”,身軀,特別是四肢,會感到十分沉重,抬不起來,放不下去。這是主要靠身體自重,所以說“在氣力不在體力,在重量不在力量”。全身又像充滿氣的氣球,每個部位都在向外膨脹,處處是勁。
練拳不在多而在精,每打一遍就要有一遍的體會,每練一天就要有一天的收獲,不是簡單的重復。功夫是一點點積累的,在“精”上多下功夫。動作是載體,是手段,無論在練習中打什么套路,推手以至技擊,都會是高質量、高水平的太極拳。
授權轉載自《中華武術》雜志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責任編輯:錦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