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經典的拜師學武故事:楊露禪三下陳家溝
在古代社會武術不同于一般生計,它具有保財活命的特殊功用,于是,這些擁藝在身的師傅們備受社會其他成員的青睬和追捧。師傅們的武藝得來實屬不易,因此也倍加珍惜,對徒弟的天分與德行的要求非??量?,絕不輕傳。
在內家拳的傳承中即有“五不傳”的說法:心險者、好斗者、狂酒者、輕露者、骨柔質鈍者不傳。上述“五不傳”的內容除了最后一條是對傳承者的身體條件有要求外,其余均就個人品德而言。此后,有關這方面的要求更為具體。如清代《楊氏傳鈔太極拳譜》中列有“八不傳五可授”,其“八不傳”曰:“第一,不傳不忠不孝之人;第二,不傳根底不好之人;第三,不傳心術不正之人;第四,不傳魯莽滅裂之人;第五,不傳目中無人之人;第六,不傳無禮無恩之人;第七,不傳反復無常之人;第八,不傳得易失易之人?!逼涿颗c內容顯然是在內家拳“五不傳”基礎上的進一步延伸,充分反映出中國傳統(tǒng)武術有關收徒擇人的道德標準,這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歷來重視品德的體現(xiàn)?,F(xiàn)在流傳下來的一些拜師學藝的故事就是中國武術文化的真實寫照。其中,最為典型的要數(shù) “楊露禪三下陳家溝”了。
楊露禪,河北永年縣人,因家中貧苦而在“太和堂”中藥鋪中做工。老板陳德瑚見楊露禪為人勤勉能干又聰明可靠,便派他到故鄉(xiāng)河南焦作溫縣陳家溝干活。恰巧此時陳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陳長興在陳德瑚家授徒。少年就開始習武的楊露禪也想入門,但又擔心會被拒絕而不敢拜師。在陳氏師徒練拳時,楊露禪躲在一旁觀看,并暗暗記下所見招式后私下練習,過了一段時間竟小有所成。陳長興發(fā)現(xiàn)后,感嘆其才,非但不怪罪,還大膽摒棄門戶陳規(guī),準其學習太極。
楊露禪正式拜師后,朝夕苦練,寒署無間,自以為有所成就。六年后回到永年縣,有好事者撮合他人與之比武,結果楊露禪輸了。楊露禪心中不服,因此發(fā)憤二去陳家溝繼續(xù)學習。在此期間,楊露禪加倍勤奮地練習。一天晚上,楊露禪從睡夢中醒來,聽見隔院有練功的聲音,于是透過破墻縫偷視,見其師陳長興正在教門內弟子太極拳的精義,大為驚奇。從此每夜都去觀看,然后與同門外姓師兄弟李伯魁悉心研究,功夫大進。
過了六年,楊露禪再次回到永年縣,又有武藝高強者與其相約比試。比武中楊露禪拿出全部本事,還是始終無法獲勝。楊露禪悟出,雖然從師十余年,但未能深入堂奧得到太極的精髓,于是發(fā)憤三到陳家溝。陳長興為其執(zhí)著、誠懇、恭順和勤奮的精神所感動,拋棄“留一手”的祖訓,將畢生所學之技藝傾囊相授。如此又過了兩年多,楊露禪拜別老師到了北京,廣收門徒,成了歷史上第一個將太極拳發(fā)揚光大的人。
中國武術史上這類故事還有很多,而這種類似家庭血緣關系的師徒關系牢固地維系著各武術流派武功技藝的傳承,好的徒弟也成了師傅事業(yè)生命的延續(xù),因此,古代武藝傳承中的師徒關系有時甚至會超出血緣關系的親情。師傅在與徒弟的教學相長中不斷總結技藝、推陳出新,并將這些技藝編纂成套路以便于傳授,而徒弟們也會珍惜來之不易的功夫并為發(fā)揚光大這門技藝付出畢生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