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與“徳”、“徳”與“武”,原來暗藏這等玄機
倫理之道是道教的道德觀,它是世俗道德善惡觀念和宗教信仰善惡觀念的綜合反映?!兜赖陆?jīng)》本身就有半部“德經(jīng)”,據(jù)初步統(tǒng)計,全文81章,5000字,其中有15章內(nèi)容與“德”有關,43處提到“德”字。
關于“德”,老子以超常的智慧做了精辟的闡述,將德與道并論,強調(diào)“上德無為”,顯示出獨具的理性和超凡的智慧。老子主張“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修之以身,其德乃真”“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強調(diào)在實現(xiàn)“道”的過程中,“德”是首要的,沒有“德”,“道”是難以實現(xiàn)的,修德是成道的基礎。武術界同樣有“未習武先修德”的信條,無德武難成,無德也只能是亂用武技,敗壞武林風氣。
在歷史上這樣的反面教訓是深刻的。據(jù)說清初有八位武術名家,號稱“南北八俠”,八人發(fā)誓:“勿作壞人歹事,違者誅殺無論”。八人中了因和尚武技最高,但淫暴無行,屢犯戒規(guī),被百姓深惡痛絕,最終受到了其余七人的懲治。老子在對待“止戈為武”的問題上是從“道法自然”出發(fā),揭示“柔弱勝剛強”的規(guī)律。老子的德治認為統(tǒng)治者必須要做到“無為”。一方面要做到“絕殺棄智”,另一方面要杜絕“法令滋張”。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順應民意,推進社會,實現(xiàn)“德治”。老子思想開啟了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花爭鳴,使得各學派在“止戈為武”問題上發(fā)表了不同見解,并豐富了武術和兵法理論。
在《資治通鑒》中有一段“在德不在強(武力)”的故事:一次,魏武侯與諸大夫浮西河而下,中流顧問吳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吳起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河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秦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商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jīng)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群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敵國也!武侯曰:“善”。
據(jù)史書記載,吳起相魏時確實很重視修德,不僅重視政德,更重視將德和士德,以及武力。強調(diào)武與德是相輔相成關系。從現(xiàn)代意義上講,武術的主要功能是健身、技擊、教育和觀賞,與古代制服、致傷、致殘、或致死對手有本質的區(qū)別。因此,在傳武、習武、用武的過程中以“點到為止”、“化干戈為玉帛”、“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尚德不尚力為原則。
武當山戒堂有一副對聯(lián):“天地君親師,大恩難報;仁義禮智信,至德當修”,以示同行共勉。